油菜新品种油77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
所属分类: 行业资讯
发布时间: 2025-06-13
概要: 甘蓝型油菜,株高适中(约 150-180 厘米),株型紧凑,分枝部位较低,一次分枝数 8-12 个,二次分枝数较多,单株角果数可达 400-500 个。
一、特征特性
1. 植物学特征
株型:甘蓝型油菜,株高适中(约 150-180 厘米),株型紧凑,分枝部位较低,一次分枝数 8-12 个,二次分枝数较多,单株角果数可达 400-500 个。
叶片:叶色深绿,叶片宽大,苗期半直立,薹期叶片披针形,蜡粉少,光合作用效率高。
花器:花瓣黄色,重叠排列,雌雄蕊发育正常,结实率高。
角果:角果长而粗壮(长 6-8 厘米),籽粒饱满,千粒重 3.5-4.0 克,种皮黑色,含油率较高(一般可达 45%-48%)。
2. 生育期特性
生育期:属中早熟品种,在长江流域秋播生育期约 210-220 天,春播区生育期约 100-110 天,适合多地区茬口衔接。
抗逆性:
抗寒性:苗期耐寒性强,可耐受短期 - 5℃低温,越冬期抗冻能力优于普通品种。
抗倒伏性:茎秆坚韧,基部节间短,抗倒伏能力突出,适合高密度种植。
抗病性:对菌核病、病毒病具有中等抗性,耐湿性较好,在多雨地区不易发生根腐病。
3. 产量表现
区域试验:在长江流域区试中,平均亩产 180-220 公斤,较对照品种增产 10%-15%;在高产栽培条件下,亩产可达 250 公斤以上。
稳产性:适应性广,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产量,耐贫瘠能力较强。
二、栽培技术要点
1. 适期播种,合理密植
播种时间:
长江流域秋播: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旬播种,育苗移栽可提前至 9 月 10-15 日。
黄淮流域春播:3 月上旬至中旬,土壤解冻后及时播种。
种植密度:
育苗移栽:每亩定植 8000-10000 株,行距 40-50 厘米,株距 15-20 厘米。
直播:每亩播种量 0.2-0.3 公斤,出苗后间苗定苗,留苗 1.2-1.5 万株,行距 30-40 厘米。
2. 科学施肥,平衡营养
基肥: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1000-1500 公斤 + 45% 复合肥(N-P₂O₅-K₂O=15-15-15)30-40 公斤 + 硼砂 1-1.5 公斤,翻耕入土。
苗肥:移栽后 7-10 天或直播苗 3-4 叶期,每亩追施尿素 5-8 公斤,促苗早发。
薹肥:抽薹初期(薹高 10-15 厘米),每亩施尿素 8-10 公斤 + 氯化钾 5 公斤,促进分枝和角果发育。
花肥与叶面肥:初花期喷施 0.2% 磷酸二氢钾 + 0.1% 硼肥溶液,防止花而不实,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。
3. 田间管理
水分管理:
苗期保持土壤湿润,避免干旱;蕾薹期至开花期需水量大,遇旱及时灌溉,多雨地区注意清沟排水,防止渍害。
中耕除草:直播田在 2-3 叶期结合间苗进行中耕除草,或选用高效低毒除草剂(如精喹禾灵 + 草除灵)化除。
抗倒伏措施:若植株生长过旺,可在薹高 30 厘米左右喷施 15%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100 克 / 亩,控制株高,增强抗倒性。
4. 病虫害综合防治
主要病害:
菌核病:初花期至盛花期,用 50%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40%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雾防治,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。
病毒病:防治蚜虫传毒,苗期用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喷雾,发病初期喷施 20% 吗胍・乙酸铜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。
主要虫害:
蚜虫、菜青虫:用 1.8% 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液或 5%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00 倍液喷雾防治。
跳甲:直播田播种后,用 40%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喷施地面,防治成虫危害幼苗。
5. 适时收获
当全田 80% 角果呈黄色,籽粒由绿色转为褐色时,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收获,避免角果开裂落粒。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,使籽粒含水量降至 9% 以下,确保贮藏安全。
三、注意事项
硼肥施用:油菜对硼敏感,缺硼易导致 “花而不实”,基肥未施硼肥时,需在苗期和蕾薹期各喷施一次 0.2% 硼砂溶液。
轮作换茬: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,建议与水稻、小麦等作物轮作,减少病虫害发生。
关键词: 油菜新品种油77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
相关资讯
公司资讯
上一条: 种植油菜新品种油777如何防止倒伏?
下一条: 没有了!